Timemore黑鏡雙秤2.0-咖啡數據控的福音

 In 開箱介紹

今天要為大家開箱-黑鏡雙秤,就非得為大家科普一下雙秤法

早在很多年前,學長就看過手沖前輩使用一大一小兩個電子秤+手沖架

把手沖架放在大秤上,把小秤放在手沖架檯面上

把分享壺放在小秤上歸零,把濾杯、濾紙、咖啡粉放到手沖架的濾杯座上後把大秤歸零

然後大秤就會顯示總給水量、小秤就會顯示總萃取量

看完以上步驟,有沒有覺得很崩潰?甚至根本看不懂學長在說甚麼

不用懷疑自己,因為連學長都常常搞錯,這實在太複雜了…

雙秤法會出現就是為了能同時顯示這兩個常常容易搞混的數據:總給水量和總萃取量

總給水量就是:手沖壺倒進濾杯的總水量(是水)

總萃取量就是:實際滴落在分享壺中的咖啡總量(是咖啡)

中間大約有咖啡粉1.5-2倍左右的差距

舉個實例:用20克的咖啡粉,搭配300克的水進行沖煮,最後流進分享壺中的咖啡有多少呢?大約260克

300克就是總給水量

260克就是總萃取量

那粉水比呢,就是20克粉:300克水=1:15

是的,粉水比是用總給水量比,不是總萃取量喔,要特別小心不要混淆了

若想要看更細節,也可以看學長寫的文章:粉水比釋疑:到底是算給水總量還是最終萃取量?

終於弄清楚了總給水量和總萃取量的意思,在實際沖煮上對手沖有甚麼幫助呢?

讓我們邊開箱黑鏡雙秤邊聊聊

 

外觀設計

先弄清楚,泰摩的黑鏡電子秤系列有入門款的黑鏡Basic,只能秤總給水量+顯示時間

今天要開箱的是進階版的黑鏡2.0雙秤,可以測總給水量和總萃取量

價錢差超多,如果你搞不清楚就看價錢吧

黑鏡Basic是NT.1280,黑鏡雙秤是NT.4980,看到價錢就突然搞清楚了吧

開箱自然得從外箱開始

黑鏡雙秤不愧是NT.4980的超高級電子秤,外盒超高級

霧面進口紙天地蓋硬盒,而且上蓋和下蓋超密合超緊,絕對的禮品等級質感

盒面除了寫了Black Mirror 2的簡約品名外,什麼都沒寫(這樣才帥)

但我們不要被帥氣的外觀迷惑了,請注意底部的商品資訊

重點:NCC的藍芽認證

黑鏡雙秤有APP的功能,會經過藍芽和手機連線

因此必須經過NCC國家認證,購買時如果沒看到NCC的認證貼紙

可能是水貨,會有保固疑慮,要特別注意,畢竟這個秤價值不斐

開箱

黑鏡雙秤就安安穩穩的躺在包滿了厚厚海綿的盒子裡,保護周到

內容物包括:電子秤本體、立桿、濾杯環、固定螺絲、矽膠墊、Type-c充電線、說明書

迫不及待安裝前麻煩要注意

請先裝好濾杯環和立桿,然後再裝到電子秤本體上,務必不要搞錯順序

因為立桿和電子秤本體的連接處就是感應器,承重有限

而濾杯環設計得又比較緊,用力往下壓可能會導致感應器損壞,那就慘了

另外記得要把固定螺絲轉緊,減少立桿的晃動,秤重會比較準

安裝好,來看看黑鏡雙秤的質感

秤面還是泰摩產品一致的黑色霧面面板,搭配藍光LED液晶顯示

和黑鏡Basic一樣,學長最愛的是他表面不易沾黏灰塵的材質使用

只要使用濕布擦一下就非常乾淨

雙秤的秤面大小比Basic略大一點點

寬度約13.5公分,比Basic約大0.5公分

長度約 16公分,比Basic約大0.8公分

厚度約1.7公分(含腳座),和Basic一樣

立桿最高約24.5公分

濾杯環最高可以和秤面有約20公分的距離,也就是說20公分以內的分享壺都塞得進去

秤面上的差異是左右兩側多了浮雕按紐,而黑鏡Basic是用液晶表現

這應該是因為黑鏡雙秤的液晶顯示內容超多,就把兩側按鈕改成實體,比較不會眼花撩亂

立桿和濾杯環採用黑色磨砂金屬材質,和秤面一致的霧面質感,相當順眼舒服

最重要的是幾乎搭配任何材質、任何顏色的濾杯都好看

紅水黑大扮,黑鏡雙秤絕對是個質感一流的最佳綠葉

 

提一下立桿和濾杯環我很喜歡的細節

1.濾杯環的高度可以上下移動

咖啡師就可以調整到自己舒服的位置,符合人體工學的濾杯高度可以增加穩定性

2.濾杯環內有做防滑的溝槽

若是使用沒有底座的錐形濾杯,例如:ORIGAMI 折紙濾杯2代、拆掉底座的HARIO V60玻璃濾杯…等

就比較不會有濾杯晃動造成的水平問題

3.濾杯環可以左右擺頭

一般手沖架上的濾杯環,可以調整高度就算不錯了,但黑鏡雙秤還可以左右擺頭

為什麼很實用呢?因為有時候我不需要用到濾杯環,我想秤別的東西的時候

不用拆掉濾杯環,只要推到側面就好,馬上變成一般秤,反之亦然

 

接下來來看一下秤面的顯示功能吧

總共分為五個區塊

左上一些小圖標是:電池量、藍芽、聲音、沖煮自動計時模式的顯示

左下是時間

中間是當下給水的速度:每秒倒入幾克的水

右上是分享壺內的重量,也就是總萃取量

右下是濾杯內+分享壺內重量的加總,也就是總給水量

最左邊的按紐是計時功能:短按開始/暫停,長按會歸零

按著不放五秒可以打開或關閉聲音

連續按按個5-8次,會打開或關閉沖煮自動計時模式(上圖)

 

最右邊的按紐是電源開關/歸零

輕按就開機,開機狀況下輕按就會歸零,長按就會關機

另外機身的右側面,有一個機械總開關,可以完全關閉液晶面板的功能

減少誤觸開機的狀況,攜帶外出的時候建議可以直接關總開關

 

總開關後面是充電孔,使用的是Type-C的充電線

基本上一般的手機豆腐頭都可以充,但避免使用有快充功能的電源

 

說到電就來提一下這次黑鏡雙秤使用的是2300毫安培的鋰電池

比黑鏡Basic的1600毫安培更耐久,官方號稱每天20分鐘,2個月只要充一次電

但以學長的使用經驗來說,我偶而有連APP的情況下,1個月左右基本沒問題

 

關於外觀設計的部分就先說到這邊為止吧,我們直接來看一下功能

秤重功能及APP

我們先來看一下影片,重點放在右邊的兩個數字

右上是總萃取量,右下是總給水量

可以看出從第一段悶蒸

我給了約43克左右的水,但有約23克的水進入下壺

也就是說在悶蒸的30秒期間,咖啡粉內有25克的水在濾杯內進行萃取

第二段之後,每一段給水也會有同樣的數字差

一方面可以觀察給水時,濾杯內的水進入下壺的量和時間

二方面可以觀察斷水時,濾杯內的水進入下壺的量和時間

而這就形成了兩個數據:給水的流速和萃取的流速

給水的流速和你的手沖壺有關係,給水大,流速就會增加

萃取的流速和你的粉層狀態、給水的位置、研磨的粗細…都有關係,相關變數很複雜

平常電子秤比較容易觀察到給水的流速

但萃取的流速我們就比較不容易觀察,而這就是黑鏡雙秤的最大價值了

 

但即使有了這些數字,我們也很難在手沖的過程中做出即時的反應

通常是記錄下來以後,再和風味進行對比,並為下一次的手沖設計目標,看能不能更接近我們理想的風味

因此就必須要有一個可以記錄整段沖煮過程的APP

TIMEMORE的APP算是相當簡單

只要有開啟藍芽,黑鏡雙秤就會自動連線,接下來按準備沖煮就可以進行監控了

但要特別注意,連線以後沖煮自動計時模式的燈號會熄滅

這是正常的,因為APP就等於沖煮自動計時模式

我們可以看一下手機側錄的影片

功能上相當簡單,沖煮的過程中你也不需要看著APP

專心沖你自己的就好,這樣才能真實反映你目前的沖煮狀況

手沖完成以後才是重點,APP會自動記錄並生成以下的圖表

讓我們來看一下圖表跟我們說了些甚麼吧

表頭的部分就是一些基本數據,不是那麼重要

主要目的當你累積了很多數據,想回頭尋找的時候可以對照用

 

重點是兩個圖表:重量曲線和流速曲線

重量曲線就是將黑鏡雙秤上的兩個數據:總給水量和總萃取量

以秒為單位,匯聚整理成的曲線,是一個加總的概念

流速曲線就是不加總,只顯示每一秒的單位給水量和單位萃取量

以秒為單位,匯聚整理成的曲線,只顯示一秒內的量

 

看了圖表還是不知道怎麼應用嗎?舉一個有趣的範例給大家參考

 

實驗範例&其他功能

重量曲線中我的悶蒸給水4秒時給到26.2克時,萃取顯示0克

5秒時給水到33.2克,萃取顯示1.3克,代表我的悶蒸給水大約到30克左右,才會開始滴落

7秒時給水完畢是40.6克,萃取顯示7.7克

之後一直持續到46秒,我才開始下一段給水,因此給水一直維持在40.6克

但萃取從5秒的1.3克,一直到20秒的20克,持續滴落18.7克的水

從21秒到下一段給水的46秒間,都維持在20克左右,幾乎就沒有繼續滴落

 

因此可以算出,我有約20克的水,悶蒸時和粉接觸的時間較短

5秒到20秒間陸續滴落,20克/15秒

但21秒-46秒間,剩下的20克水,幾乎都沒有滴落

因此這20克水,粉水接觸時間就超高,至少超過25秒

往下對照流速曲線

5秒時萃取1.3克、6秒時萃取2.5克、7秒時萃取3.3克、8秒時萃取2.2克、9秒時萃取1.8克、10秒時萃取1.4克、11秒時萃取1.2克、12秒之後都小於1克

也印證了前面20克水,粉水接觸時間都很短

 

而這就引發了我的好奇心,如果前面這一段粉水接觸時間很短的20.6克我不要,風味會有甚麼影響

一個是有加入20.6克的正常杯

另一個是把20.6克拿掉的實驗杯

結果是拿掉的20.6克,果酸淡薄許多,甜度比較顯著,但整體風味也變少

 

以結果來說,因為我喜歡果酸,拿掉20.6克是往我不喜歡的方向前進

因此這實驗其實代表我的悶蒸步驟是正確的,前段滴落的水帶來了我喜愛的風味

但如果我讓後段不太滴落的19.9克更快一點滴落,整體會不會往更酸、更好的方向前進呢?

要做了實驗才知道,而這些平常看不到的思考和可能性

就是黑鏡雙秤和APP能帶給我們的,調整風味的隱藏空間

以上例子是放大悶蒸,但其實每一段的注水也都一樣

某一段給100克水,到底這些水停留在濾杯中多久?

是該給水變小變慢,讓單位給水量變低?

還是給水的位置往外移、給水的力道變輕,讓單位萃取量變慢?

這些調整點就隱藏在平常我們無法掌控的數字中

雙秤提供了這樣的科學數據,但箇中奧妙還是要靠使用者自己聯想和實驗

 

當然除了利用給水量和萃取量兩個數據,去推敲修正自己手沖的風味

也還有很多其他運用

例如:

1.沖煮時可以觀察當下給水的流速,去即時調整每一段的給水大小

2.可以觀察重量曲線和流速曲線去確認店內店員的沖煮品質是否一致

3.當給水超過目標量,仍然可以在目標的萃取量時完成沖煮

例如:通常點滴法最後一段會給大水做翻攪,並提前取下濾杯,用雙秤精準度就會更高

總之黑鏡雙秤說白了,就是多了幾個數據、幾個曲線、然後紀錄下來

對於手沖是否會有進步?

光買這個秤不去認真思考實驗,那出杯是不會有太多差異的

但對於想要詳細探討濾杯內秘密的手沖愛好者們

當數據擺在眼前,一個靈光乍現,搭配精準的實驗

你的手沖風味是否能更往你喜愛的方向前進?我想答案是肯定的

小結:

1.黑鏡雙秤在規格上,無論是外觀質感、面板功能、立桿和濾杯環、自動模式、電池容量…等

都符合高級電子秤的定位,專業的使用者體驗+美感吸睛的造型=NT.4980的精品售價

2.雙秤的核心目的就是找出給水量和萃取量兩個數據

而這兩個數據的差值,可換算出咖啡粉和水接觸的時間,這正是咖啡萃取的一大關鍵

因此黑鏡雙秤提供了精準的數據和曲線並利用APP整理紀錄

提供給手沖數據控們進行風味修正的參考方向

 

3.對於一般的消費者而言,一般的電子秤已足夠日常使用

而真正適合黑鏡雙秤的受眾,其實是

咖啡比賽選手、萃取實驗需求、咖啡店出杯品管、SOP建立複製、手沖深度愛好者…等

對數據、給水、萃取觀念較強的使用者

工具在手,咖啡的世界能多精準多深入,就看使用者的想像力和對風味的追求了

Recent Posts
聯絡我們

您可以發送電子郵件,我們會盡快回覆您。

0